为确保师生吃到新鲜的食材,每天凌晨,海亮教育旗下海亮智汇后勤的食堂阿姨们就要开始忙碌的切配工作,遇到土豆之类的食材加工,有些“苦恼”,不仅削皮繁琐,切丝更是考验刀工。如今,随着食材加工中心正式运营,这样的“苦恼”一去不返了。
日前,海亮智汇后勤占地两千平米的食材加工中心正式运营,设有3条独立生产线,可实现面点、蔬菜、肉类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构建食材加工全流程监管体系,纵深推进食品安全“闭环管理”,这也标志着海亮教育餐饮管理与运营迈向新阶段,全力护航师生“舌尖上的健康与美味”。
集约化加工,降本提效成果亮眼
据食材加工中心负责人杨升凯介绍,蔬菜车间每小时可处理1.5吨蔬菜,之前20个人的工作量,现在只要9个人即可完成。而肉类车间配备的诸如锯骨机、肉丁机、绞肉机等机器,每台产能均可达到900kg/h。面食车间平均每小时可生产9000个饺子、3500个包子、250公斤面条等。三万多师生和员工的一日三餐所需要的全部菜品的分拣清洁包装等前道加工,在仅有21人的加工中心一晚上就能完成。
全流程机械化操作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高,还有食材成本消耗的降低。“各学校食堂每周通过智慧餐饮系统一键下单,系统就会通过科学的原材料计算,自动完成核算后生成采购数据,为采购环节提供依据。各独立生产线的定量加工,也能有效减少食材浪费情况。”杨升凯说。
标准化管理,守护舌尖上的健康
如何让师生吃得更健康、更营养、更安全,是海亮教育始终关注的焦点。加工中心的标准化管理,为海亮智汇后勤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往,通过纯人工切配菜品时,遇到主题活动等临时性用餐需求,食堂员工往往难以迅速反应,始终存在人员抽调不易、备餐难度大的痛点。即使在日常切配工作时,相同菜品在不同人员的处理下,规格难以保持完全一致,尤其是在切丝、切块环节,直接影响了菜品“形象”。此外,纯人工切配,也对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食材加工中心投用后,标准化和机械化的全过程加工,将人员与食材的直接接触降至极低,实现了免拣免洗、开袋即炒的高效净菜生产,提升了食品安全管控水平,‘省力又省心’。”海亮高级中学食堂主任郦建永如是说。
信息化赋能,创新餐饮服务新体系
食材加工中心的投用,是海亮智汇后勤坚持稳中求进发展基调,构建智慧餐饮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亮智汇后勤紧跟市场导向,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工业化、信息化手段,打通了净菜加工、冷链配送、食安溯源、供餐大数据平台搭建的全链路运营数据,不仅实现了技术和管理的双重飞跃,更为校园餐饮服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菜品供应不足或浪费、菜单推广难度大、学生营养摄入情况难以保证等困扰校园餐饮服务行业的痛点难题,海亮智汇后勤在沉淀海亮教育近30年后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摸索出了一套专业的“线上下单+标准菜谱+营养分析+智能厨房+加工中心”餐饮服务新体系,一揽子解决菜单、厨艺、用工、加工效率、食材损耗、成本核算和营养分析等综合问题,在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为校园餐饮行业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海亮智汇后勤将在探索更加安全、健康和高效的餐饮服务的同时,持续扩大服务“半径”,推动学校食堂治理革新走实走深,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暖心、让大众安心。同时,海亮智汇后勤还将继续探索适合中国教育后勤领域的创新治理体系,让降本提效、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后勤行业发展的脉络,为助力后勤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海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