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提到对城市的描述若无再创造,就等于在一点点失去她:“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同样的,小说家蔡东站在文学的维度提及城市时也提到了“创造”:“卓越的作品创造一座城市,而不仅仅止步于再现和复刻。”
——编者
蔡东
小说家
大学教师
名城的诞生是在两个维度或意义上的。一次是实体意义上的,一次是文化意义上的。物质材料之外,筑成城市的,还有各种艺术在不同层面上的合力建造。
城市的两次诞生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与家人同去敦煌。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自然要好好游览,观壁画,骑骆驼,也从俗拍摄游客照。驴肉黄面吃过后,导游劝我们莫去玉门关,说路途远,没什么好看的。对,明知道那里没什么好看的,还是租车去了。相比于自然的杰作雅丹魔鬼城,心里更想去的地方是玉门关。
它孤寂地待在距敦煌市区近百里的西北地界上。天地间,耸起一个小黄土台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四野空旷荒凉,连零星游客也不见,只剩下天、地和呼呼刮着的风。我和先生在这被世界忘记的地方流连许久。大漠黄沙中,先生往远处低垂的天际线走去,身影几乎变成一个小黑点时,他折返回来,和风一起,在地面上缓缓移动。
从小我就知道,人会对一些从未去过的地方动感情,产生思念。
跟金陵、漠河、敬亭山、黄鹤楼、卡萨布兰卡、伏尔塔瓦河一样,玉门关亦是文学、音乐、电影造就或者说创造的一个地方。哪怕有一日被风沙剥蚀殆尽,在艺术的时空里她依然存在,近于永恒。玉门关的黄胶泥沉淀着历史和时间,这并不是去看她一眼的理由。因何而往之?因少年时代数度相遇于诗,积蓄太多情感,想象过太多遍,她成了一个叫人莫名挂怀和想念的地方。古老的诗歌中那些最有表现力的文字,在时间的通道里自如穿梭,被遇见的一刹那,像电流接通一样激起后人强烈的感受。如早已熄灭的星系,仰头仍然看到它的光芒。
也许,一座著名城市的诞生是在两个维度或意义上的。著名城市的诞生总要分为两次,一次是实体意义上的,在河流带来的冲积平原上,兴建楼宇、聚集人口、繁荣贸易,灯火十万人家。还有一次是文化意义上的,她或许生来秉有天然美质,如拥有西湖的杭州,易引动文人情思,绝美的自然风景可堪白描或抒情,甚至能成为一种题材;她或许偶然遇于艺术家,不经意间留下一两笔,竟可传世;她或许在人类的规划建设中终于足够从容富足,接着,便要在诗句、音乐或小说中无比真实地出生了。
用精神的物料扩展一座城市
物质材料之外,筑成城市的,还有传说、神话、绘画、电影、文学、音乐,它们在不同层面上合力建成一座城市。
在一次发言中我谈及,跟著名的景观建筑一样,诗歌、小说、戏剧、价值观也会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标志物。诗词、小说和电影中的高质量作品提供细节,生成气质,让我们记住一个地方并长久地为之神往。经济和科技是讲述城市的一种语言,精神活动亦然,它们共同表达和解说着何为深圳。并且艺术创作在更高的意义上、用精神的物料扩展一座城市,令城市的内部空间更开阔,有无限伸展的可能。地层深处储存着煤和石油,文学是保存下来的另一种能源,一代代人的情感遗存是城市生长历程中精神价值的博物馆。
但同质化的叙说、景观化的呈现不会丰富和加厚一座城市。
谈论起城市文学来,总有点茫然虚弱。有些城市书写者的写作,纪实味浓,生命体验粗疏,艺术处理不足,想象和建构能力有限,把城市写薄了写单调了,扁扁的,一眼看尽,一句话就能说清。
真正的艺术创造充满弹性与延展性,观赏者渴望在画家和小说家的笔触里,看到一座亦真亦幻、意味悠远的新城市。
文学深圳的建构
以邓一光为例,谈谈理想的城市书写。邓一光用六十多部短篇小说,生动解释了何为城市文学。呼唤良久的新城市文学,真来了。记得读到《深圳在北纬22°27'-22°52'》的那一刻,眼前豁然开朗。天空俯瞰的视角下,想落天外的小说出现了,文学里的深圳变得不一样。这是具有深远意味的小说,终将对城市书写产生深刻影响。一直觉得,这篇小说的写作是李白式的,是诗的写法,表层的焦灼压抑下潜藏着极度狂放的情感,在小说的血肉间火花乱溅。
具体而言,它代表深圳的城市书写来到一个意义重大的节点,这个节点是由实入虚的。《深圳在北纬22°27'-22°52'》是深圳城市文学由实入虚的重要一笔,对这个城市的书写由此跃升到另一重空间。邓一光的写作实践和表达路径极为重要,他是对城市经验作出高度个性化的萃取,使其进入文学、成为文学的作家。对“文学深圳”的建构来说,他的短篇具有“凿空”的意义。他似有一套独异的感觉城市的神经系统,或者说,他好像把深圳放在成虚像的光学仪器下面来看,显微,或望远。
遍地的小说,被邓一光捡起。他提供出一系列有美学意境、有思想内核和现代气息的小说,方法上不是古典现实主义的,而是点染的、写意的、四两拨千斤的,以灵敏的感知、绝妙的发现和飘逸的空白见称。《深圳蓝》《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等小说集里,不见底层、欲望、城乡对立等过于典型的元素,一个新鲜又陌生的城市浮现,跟实际的深圳若即若离,它是有来处的,也是想象和变形的。有一类城市书写指向此时此地,简单得出结论,深圳“就是”这样的,而邓一光的书写充满发散性和未知感,读罢激发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深圳。邓一光的城市短篇让深圳变得更复杂。
卓越的作品创造一座城市,而不仅仅止步于再现和复刻。杰出作家的写作,延展出一个周身挂满想象和遐思的文学意义上的深圳,形与神都不必相似于本体,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主体性。
延伸阅读
《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
邓一光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2月
这是当代作家邓一光的深圳故事集。12幅“深圳写生图”,12种不同身份,12段奇遇人生,探索着这座城市独特的灵魂与质感,也开掘出当下城市写作的深邃与宽广。问题学生、高级厨师、厂妹厂仔、景观设计师、程序员……这座崭新的城市,究竟包蕴着新移民和异乡人的多少梦想,又将裹挟他们去往何处?
文学